随着互联网技术、大数据的不断发展,互联网更加细致地改变着人们社会的环境和习惯。中国处于传统行业的传统型企业,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,也应该有所改变,以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中国与世界。
一、互联网思维的特征
1.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客户体验
互联网思维被互联网思维所瓦解,在此过程中,消费者具有了主动权,经营者与消费者更加平等,传统利益群体要进一步维护固有利益,十分不易。世界正向着一个开放的架构系统发展,让每个消费者都参与到改变中来,更加重视客户的情感与需求,邀请客户参与设计和生产,再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。[1]
2.商业民主化的互联网思维
生产、销售和传播规模化是工业化时代的主要特征,但是,在互联网时代,这些特征都被淡化了。在互联网时代,很多产品都是以信息的形态来展现,不易对其进行垄断,在网络时代,人们可以利用微博、微信等来进行生产与交易,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选择与购买商品。因此,消费者主权和地位发生相应改变也是必然了。
3.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
在传统企业中,用户至上也是其坚持的口号,在互联网时代,形成了消费者主权的时代,用户至上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企业经营的核心原则。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,消费者已经不再是以往被动的消费群体,消费者可以得到解放,成为经济消费主体。移动互联网破坏了传统体系,回归到商业的本质,重构企业价值,为客户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。
4.互联网思维企业组织的扁平化
互联网思维的基本原则强调开放、协作和共享,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,就是看看它的组织结构是否是扁平化的。企业的组织追求的是小而美,少而精。因此,构建企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,是企业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。
二、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现存问题
1.企业管理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
当前,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创新精神,无法吸收新的思想,新的知识,他们普遍缺乏相对完整的专业背景,在业务发展方向上不明确,使企业效益逐步下降。还有的管理者寄希望于国外管理理念,盲目的引入国外的管理经验,不一定适合中国企业发展。我们应理性看待西方管理理念,结合中国管理中的精华,切不可直接拿来,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。
2.管理过度依赖化而缺乏整体性
当前,我国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寄希望于以行政命令为核心的管理手段,缺乏科学性与整体性,属于无序型管理。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不能过分注重,应采取整体协调措施,加强其它部分管理。
3.人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
中国的企业家由于管理思想落后,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,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,企业对人才建设重视程度欠缺,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不足。因人才的素质不足,导致企业的发展动力不足,停滞不前。
4.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足
企业文化对凝聚企业成员凝聚力与归属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企业文化是一种极易被忽视的东西,但事实上,它始终贯穿整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之中,随着社会的完善和进步,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,经营和管理企业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要的作用,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,更好地发展企业。[2]
三、中国传统企业应对互联网时代管理变革的措施
1.运用互联网思维武装企业管理者大脑
当前,我国很多传统企业要放开长远的眼光,理清思路,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,全面审视互联网,运用互联网。很多中国传统企业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洪水猛兽,我们要认真动脑思考,使企业管理者早日掌握互联网思维,建立焦点思维,建立平台思维,强化用户体验思维,创新营销理念,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,摒弃传统的陈旧营销理念,学习和运用科学的营销理念,打造中国自己的企业品牌,促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发展。
2.运用互联网手段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剖析
2l世纪社会发生着剧烈变化。当今的互联网社会环境下,中国传统企业必须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管理思维,有效利用企业资源,促使企业快速发展。首先,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管理新理念并加以实践。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时代,中国传统企业要采用先进企业管理理念,指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。理清企业管理理念和思路,吸取互联网管理思维的精华,提取和优化先进的理念进行企业指导,明确企业管理的战略方向,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实践。其次,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新手段进一步推动企业改革。有效利用网络技术,摆脱传统模式,改进企业管理方式,转变生产方式,完善经营方法,增强企业生产力,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带动,转变中国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。
3.运用互联网方式建立良好企业文化
在互联网时代,企业文化的认同是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环节。中国传统企业管理首先要建立信任的文化,信任是企业管理中互动的基础,在明确信任的重要性后,建立员工间的有效沟通平台,从制度层面尽力做到公平、公正,让员工认同企业的制度。其次,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。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中的胜利,就必须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,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。企业要充分发挥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,洞察员工的物质、情感和自我实现等需求,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,打造员工归属感。